新生儿的出生往往会给家里带来希望与欢乐,但却也会因为育儿观念的不同导致一些烦恼。尤其是一些长辈们口口相传的喂养经验,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可能并不科学。以下6点关于母乳喂养的误区,请妈妈们避开。
误区1:出生6个月以后,就应该给孩子断奶
正常情况下,新生儿从出生到6个月,完全依靠母乳喂养,就能得到成长所需的全部营养,不必添加任何辅助食品,包括水。6个月以后,母乳营养成分也能满足宝宝营养需求的1/2。此时婴儿成长所需养分单纯依靠母乳已经不够,需要添加辅食。但母乳中的免疫物质没有减少,有的还在增加,对宝宝有持续保护作用。
6个月不是添加辅食的绝对底线,有些早产儿或者过敏体质的婴儿由于身体原因,拒绝或不能接受辅食,完全依靠母乳喂养到8个月甚至更久,也可健康成长。过去,绝大多数婴儿在1岁之前都是完全依靠母乳喂养的。
误区2:宝妈恢复来月经,奶就变味了,不能再喂孩子了
没有任何研究表明宝妈产后恢复来月经后的母乳在质量上有什么变化,来过月经的母亲可以继续哺乳。
宝妈在避孕时,不要服用避孕药,因为含雌激素等的药物会降低乳汁分泌量,因此最好避免。
误区3:乳房不涨而且小,是奶水不足
乳房不涨并不能说明奶少。妈妈与宝宝经过一段时间的亲喂磨合,供需会达到平衡,宝宝吃多少,妈妈就会产多少奶。奶水是否充足,与乳房涨不涨没有关系,和乳房大小也没有关系。
误区4:宝宝出生后头两天,奶没有完全下来,先不需要给孩子吃
宝宝刚出生时妈妈的初乳是很少的,这极少的一点奶,恰恰是比金子还珍贵的“初乳”。初乳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极低,却含有大量活性蛋白质、免疫球蛋白和其他对宝宝有益的成分,是最应该给孩子吃的。母亲的乳汁是保护宝宝不受病菌、病毒侵袭的天然屏障,尤其是初乳,好比给新生儿打了第一道预防针。新生儿越早吸吮母亲的乳头,越有益于乳汁的尽早分泌。国际母乳会推荐,在没有生理和病理障碍的前提下,孩子出生后几分钟之内就应该送到母亲身边开始吸吮乳头。即便妈妈看不到或感觉不到有乳汁分泌,但还是会有极少的初乳进入宝宝的身体。
误区5:妈妈的乳汁是灰色的,很清淡,说明奶太稀,喂不饱宝宝
清淡的奶是“前奶”,大部分是水分,是给宝宝解渴的,这就是为什么纯母乳喂养的孩子不需要额外喝水的原因。宝宝越吃母乳越浓,到最后会分泌白白的象奶油一样的“后奶”,这是给宝宝解饿的。母乳会根据宝宝的成长情况,自动调节每一次的分泌,满足宝宝的需求。炎热的夏季,母乳会自动变稀,供给宝宝更多的水分,所以即使在夏天,纯母乳喂养的宝宝也不需要额外喝水。
误区6:吃奶粉的宝宝比纯母乳喂养的宝宝体重增长快,说明母乳有时不如奶粉好
人类婴儿体重增长较其他哺乳类动物缓慢,5到6个月大婴儿的体重为其出生体重的2倍,1岁时幼儿的体重才为出生体重的3倍。妈妈们给宝宝衡量体重增长要应用母乳喂养宝宝的生长曲线,应用其他宝宝的生长曲线就容易误入体重增长缓慢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