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多地迎来大幅降温,一些小朋友出现了生病、发热的情况。医生提醒,降温并不一定是导致孩子生病、发热的直接原因,但受凉会使孩子的呼吸道局部免疫功能下降,这就让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有了可乘之机。
发热是机体抵御病原体的生理反应,是机体对外界病原入侵做出的积极应答,单纯发热并不会对大脑造成影响。但是过高的体温可能引起患儿抽搐、影响睡眠和进食,应该给予相应的处理。
此外,有些发热是由于脑炎引起的,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孩子的认知和智力发育。
孩子发热时家长不能只看体温,应该密切关注孩子的精神情况,如果出现高热不退、精神萎靡、烦燥不安、皮肤花斑甚至抽搐,就要及时就诊。如果疾病早期孩子精神状态良好,家长可以备好退热药物在家观察,若体温升高、患儿有不适时应使用退热药物。
首先,儿童发热不一定都要用药。使用退热药的目的是减轻患儿因发热引起的烦躁和不适感,同时也可缓解家长的紧张情绪。
一般来说,如果孩子体温低于38.5℃,且精神状态良好,没有烦躁、精神萎靡、呼吸急促等症状,很可能不需要使用退热药;但如果孩子精神状态不好,且能预测到体温的明显上升,即使体温还不到38.5℃,也可以考虑使用退热药。
因此,是否需要使用退热药,需要家长细心观察,综合判断。
儿童退热药种类繁多,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儿童退热药一线用药只有两种,即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两者的退热效果和安全性相似,常规剂量下应用,不良反应较少且轻微。
如今,市场上仍有尼美舒利(12岁以下禁用)、赖氨匹林(16岁以下慎用)在售,但其在低年龄段的儿童中不良反应风险较高,需谨慎选用。
除了使用口服退热药,家长们还可以选用退热贴为孩子物理降温。
孩子生病发热时不需要特别忌口,但发热时水分消耗会增多,家长们需及时给孩子补充水分。
如孩子因发热而出现食欲不振等症状,家长们可以给孩子喂些稀饭等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退热药多在服用后30分钟到1小时开始起效,如患儿仍高热不退,也不宜短期内重复使用退热药。一般两次使用退热药的间隔要在4个小时以上。
对于不明原因的发热,药物“退热”只是手段,更关键的是要寻找到发热的根本原因。
若孩子用退热药后依旧反复发热,没有缓解,家长们应带孩子及时就医。
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发生的风险。使用常规剂量的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药物一般副作用较少。但若盲目一直服用或是超剂量服用,则有可能引起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
当发热伴有感冒症状(如流涕、咳嗽等)时,可以将退热药与感冒药配合着吃。
但需注意感冒药的成份,目前市售感冒药多为复方制剂,若其中包含了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成分,则要警惕再服用退热药时可能存在的过量服用情况。
当儿童有明确的细菌感染时,才可使用抗生素。
3个月以内的婴儿出现发热时;大于2个月的孩子体温持续上升,且伴有精神萎靡、情绪低落、呼吸急促时;或是反复发烧超过3天时,家长都应带孩子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