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中医防治

发布时间: 2022-04-21 00:00 点击数:0

1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

在古代医书典籍中,对于心脏也是很重视的,认为心脏是“五脏六腑之大主”。世界卫生组织将冠心病分为5大类:无症状心肌缺血(隐匿性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脏病)和猝死。常见的心绞痛最为典型的表现就是心前区突然疼痛,过度劳动、过于兴奋、受寒等情况下易诱发。心绞痛虽然有着不同的疼痛性质,但是总体来说,主要表现为闷胀性或压榨窒息性,有时还会产生出濒死的恐惧感。中医将这些临床表现归于“心痛”范畴。对于心肌梗死来说,通常会在人们休息的时候发生疼痛,与心绞痛相比,心肌梗死有着更为强烈的疼痛,同时还会产生冷汗、烦躁的情绪,严重的患者会出现休克的状况。中医学将心肌梗死的这些症状叫作“真心痛”。

2冠心病中医预防措施

对于冠心病,现代医学认为,病因是由于动脉出现粥样硬化,有着比较隐匿的起病原因,需要及早预防,降低发病率。中医对于冠心病,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预防思想,如“未病先防”等观点。中医主张注意生活方式,避免受到风寒,注重对饮食的调节,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勤于锻炼等,达到养生保健的作用。这些良好的生活方式要持之以恒、坚持下去才能看到效果。

2.1 重视生活起居,保持适宜的温度

气候会有炎热、寒冷、晴天、下雨等变化,这些气候的变化对于冠心病的发展有着十分明显的影响。比如,在中医书籍中有这样的话:“心痛者,风凉邪气乘于心也”,从中能够看出,气候异常变化能够诱发冠心病的发生。相关调查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占引发冠心病因素的50%左右。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重视生活起居,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居住环境。

2.2 注重调整精神状态,避免过大的情绪波动

中医学一直都比较重视摄生养神。《素问·卜古天真论》中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可见,精神状态对于人们的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们在生活当中需要注重对精神状态的调整,要避免出现大喜大悲这样波动大的情绪,要确保心情的愉悦,这对于冠心病的预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3 科学合理饮食,避免吃肥甘

中医认为,人们科学合理的饮食非常重要,要避免吃太多肥甘,饮食要有节制,不然容易产生湿气、产生痰浊,对人体的经络造成阻塞,对气血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从而容易引发冠心病。因此,人们在日常饮食的时候,需要注重科学合理的饮食结构,要避免摄入过多的脂肪、过多的高蛋白、过多的胆固醇,要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特别要注意对肥胖的控制。要少吃动物的肝脏、油炸食品、腌制食品等。烟酒能够对脏腑功能产生刺激,需要戒烟,要少饮酒。并且需要对高血压、高血脂进行控制。

2.4 适当锻炼,注意劳逸结合

在中医摄生理论当中,对于锻炼主张,要适当进行,但是不可过于劳累,通过“不妄作劳”将劳逸结合的思想表达了出来。锻炼过多会对人的肾器官造成影响,从而容易引导冠心病。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若是病情已经比较平稳,在身体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可以进行适当的锻炼,如打太极、散步、快走等活动,适当的运动对人们的身体有很多好处,特别是冠心病患者要注意劳逸结合。

3冠心病辨证论治

中医对冠心病的治疗主要采用证候分型施治和辨证论治方法。对于证候分型施治主要分为心气不足证候、阳虚阴厥证候和阴虚阳亢证候。心痛、气短、易倦、自汗、胸闷等都是心气不足证候的表现,使用的处方药物主要有黄芪、桂枝、川芎、党参、三七等。心痛、面色苍白、气短、汗出肢冷等,甚至出现昏厥的状况,这些都是阳虚阴厥证候的表现,使用的处方药物主要有制川乌、生龙骨、干姜、川椒、附片、五灵脂等。心痛、烦躁不安、头痛、口干、头晕等都是阴虚阳亢证候的表现,处方药物主要有知母、丹参、细生地、玉竹、降香、茯苓、槐花等。中医辨证论治认为,心脏有着多方面的生理功能,若是其中一方面发生病变,会对其他方面也产生影响,从而引发程度不同的疾病,因此,运用辨证论治方法,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治疗效果。中医辨证论治方法主要包括通络活血止痛法、益氣温阳法、通阳散寒法、养心安神法。

我们要做好冠心病的防治,注重对患者的心理干预,指导饮食,保持饮食清淡,少吃多餐,不能太饱。发生心绞痛时,要引导患者及时调整心情,注意休息,要马上服用速效救心丸,避免病情加重。若患者有比较严重的冠心病,需卧床休息,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