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本是满心期待新生命降临的幸福时光,可不少准妈妈却被半夜突然袭来的腿部抽筋折磨得苦不堪言。那种腿部肌肉突然紧绷、疼痛难忍的感觉,相信经历过的准妈妈都心有余悸。近日,王医生在出诊时遇到一位宝妈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晚上睡觉小腿总抽筋,补钙后也不见好转,严重影响宝妈休息。别担心,今天就带大家揭开孕期抽筋的“神秘面纱”,并分享科学有效的应对方法。
01孕期抽筋,为什么偏偏找上我?
1. 钙元素“供不应求”:胎儿的骨骼发育需要大量的钙,这些钙都来自准妈妈的身体。如果孕期钙摄入不足,身体就会“拆东墙补西墙”,从母体骨骼中释放钙来满足胎儿需求,导致血钙浓度下降,引起腿部肌肉兴奋性增加,进而发生抽筋。 2. 血液循环“卡了壳”:随着孕周增加,子宫逐渐增大,会压迫下腔静脉,影响下肢的血液循环。血液回流不畅,腿部肌肉得不到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代谢废物也难以排出,就容易引发抽筋。尤其在长时间站立或久坐后,这种情况会更加明显。
3. 激素变化“搞事情”:孕期女性体内的激素水平会发生巨大变化,这些激素变化会影响肌肉和神经的正常功能。比如,雌激素水平升高可能会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黄体酮水平的变化则可能导致肌肉松弛,增加抽筋的风险 。 4. 寒冷刺激“来捣乱”:腿部保暖不当,受到寒冷刺激时,腿部肌肉会反射性地收缩,从而引发抽筋。特别是在秋冬季节,晚上睡觉时如果没有盖好被子,小腿露在外面,就很容易抽筋。
应对抽筋,这些方法超管用!
1. 及时补钙不能少:从孕中期开始,准妈妈每天钙的摄入量应增加到1000 - 1200毫克 。除了多吃富含钙的食物,如牛奶、酸奶、豆制品、虾皮、芝麻等,还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补充钙剂。同时,搭配维生素D一起补充,能促进钙的吸收。
2. 适度运动促循环:孕期进行适度的运动,如散步、孕妇瑜伽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力量,减少抽筋的发生。不过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劳累。运动后,可以适当按摩腿部肌肉,帮助放松。
3. 睡觉姿势巧调整:尽量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睡觉,尤其是不要长时间仰卧,以免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可以采用左侧卧位,这样能减轻对下腔静脉的压迫,改善下肢血液循环。也可以在脚下垫一个薄枕头,抬高下肢,促进血液回流。
4. 做好保暖防刺激:无论什么季节,都要注意腿部保暖。晚上睡觉时盖好被子,避免腿部受凉。天气寒冷时,外出可以穿上厚袜子和保暖的鞋子。洗澡时,用温水冲洗腿部,也能起到一定的保暖和放松作用。
5. 发生抽筋快处理:立即拉伸法:小腿抽筋:坐稳后伸直抽筋的腿,脚趾向身体方向回勾(也可让家人辅助轻压脚掌),保持10-15秒,重复至疼痛缓解。大腿抽筋:单腿站立,手扶支撑物,另一腿弯曲向后,握住脚踝向臀部轻拉,伸展大腿前侧肌肉,注意全程要保证安全。
热敷+按摩法:用热毛巾或暖水袋(40℃左右)敷在抽筋部位1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轻柔按摩抽筋肌肉,从下向上推按小腿或大腿,力度适中。穴位按压法:家人协助按压太冲穴(足背第1-2趾缝上2寸),每次2分钟,可舒缓痉挛。
02什么情况需要就医?
(1)如果抽筋频繁发作(每周>3次)且补钙无效;
(2)伴随腿部发红、发热,可能提示血栓;
(3)肌肉持续疼痛超过24小时;
孕期抽筋虽然常见,但只要我们了解原因,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就能大大减轻抽筋带来的痛苦。准妈妈们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迎接新生命的到来!